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唐多令·春暮半塘小泊

陈维崧 陈维崧〔清代〕

水榭枕官河,朱栏倚粉娥。记早春、栏畔曾过。开着绿纱窗一扇,吹钿笛,是伊么?
无语注横波,裙花信手搓。怅年光、一往蹉跎。卖了杏花挑了菜,春纵好,已无多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一处庭阁静卧在官河上,有佳人倚着朱栏。回想起早春时节,我也曾从这儿走过。当时半掩的绿纱窗内,有个倩影在吹玉笛,是她吗?
她默默注视着池面水波,信手搓揉着裙上花朵。欢息春光易逝,辜负了美好的年华。刚卖完杏花,又到了挑菜节,春光纵然好,只是不太多。

注释
娥:美女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:“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。”
钿:音店,又音田,①金翠珠宝制如花状之首饰。②指物嵌珠金宝器装饰者。如钿车、钿合。
横波:喻女子眼神流动,如水横流。《文选·傅毅〈舞赋〉》有“眉连娟以增绕兮,目流睇而橫波”。李善注:“橫波,言目邪视,如水之橫流也。”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

  这是一首暮春怀人词。从题材来看,也是唐宋以来词人写得较为普遍的,但作者能在共有的题材中写出自己的特色。这是由于他的艺术构想不同,既着力于写景抒情,又融入了江南民间生活风情,令人读来感受到鲜明的地方色彩。

  上片写景而景中有人;下片抒情而寓情于景。起两句“水榭枕官河,朱阑倚粉娥”,描绘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的景色。“水榭”,建筑在水边或河上的亭阁。这里是从唐代诗人杜荀鹤《送人游吴》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中点化而来。因为江南水乡临河住有人家,所以乘小舟缓航,可以窥见亭阁红阑干傍立着一位浓艳的女子。“记早春”以下是写对景生情,由此而想起不久前船过红阑干旁时留下的深刻印象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词的上片写景而景中有人,表明词人与这位女子并非初见,而是早有感情纠葛的;下片抒情而寓情于景,承上抒写往日的深情。全词语言通俗流畅、写景清新,而情思缠绵,又充满江南乡土生活气息;从这首词可以体会迦陵词“艳”的一面,但此“艳”又不同于少年时那种“浮艳”,其中“怅年光、一往蹉跎”的深沉感喟,非是声华裙屐的少年人所能发抒的。

陈维崧

陈维崧

陈维崧(1625~1682)清代词人、骈文作家。字其年,号迦陵。宜兴(今属江苏)人。清初诸生,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。54岁时参与修纂《明史》,4年后卒于任所。 1867篇诗文  141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浣溪沙·红桥

王士祯 王士祯〔清代〕

白鸟朱荷引画桡,垂杨影里见红桥,欲寻往事已魂消。
遥指平山山外路,断鸿无数水迢迢,新愁分付广陵潮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与薛寿鱼书

袁枚 袁枚〔清代〕

  谈何容易!天生一不朽之人,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,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。夫所谓不朽者,非必周、孔而后不朽也。羿之射,秋之奕,俞跗之医,皆可以不朽也。使必待周、孔而后可以不朽,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、孔哉!

 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,医之不朽者也,高年不禄。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,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,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。呜呼!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,朽矣!

  夫学在躬行,不在讲也。圣学莫如仁,先生能以术仁其民,使无夭扎,是即孔子“老安少怀”之学也,素位而行,学孰大于是!而何必舍之以他求?文恭,相公也;子之大父,布衣也,相公借布衣以自重,则名高;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,则甚陋。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:“一瓢先生非名医乎?”虽子之仇,无异词也。又问之曰:“一瓢先生其理学乎?”虽子之戚,有异词也,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,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,得毋以“艺成而下”之说为斤斤乎?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。精求之,何艺非道?貌袭之,道艺两失。医之为艺,尤非易言,神农始之,黄帝昌之,周公使冢宰领之,其道通于神圣。今天下医绝矣,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,何也?医之效立见,故名医百无一人;学之讲无稽。故村儒举目皆是,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,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,过矣!

  仆昔疾病,性命危笃,尔时虽十周、程、张。朱何益?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,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。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,可以拯人,可以寿世者,辑而传焉,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。而乃讳而不宣,甘舍神奇以就臭腐,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,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。岂不悖哉!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九日登高台寺

沈辂〔清代〕

万里秋光客兴赊,同人九日惜年华。
台高不尽看枫叶,院净何须坐菊花。
对酒披襟形独放,凭风落帽笑谁加。
诗成合座皆珠玉,归去迟迟满落霞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